人物:释法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昙遵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北程氏子。
少厌欲尘。
而容色美盛。
尝投法光出家。
光公恐其或染或净。
遣令返俗。
资学既明。
允当时寄。
有魏擢为员外郎。
非其志也。
复请光公
光公犹以前患不许。
遵跪启曰。
今毕命归依。
永崇至道。
如不允副。
必从邪见。
坏及三宝。
审其识至。
即为授具。
而就勖督之学。
功踰一纪。
一乘顿义。
法界心源。
并披析义理。
挺超时匠。
初化行洛下。
流衍齐楚晋魏。
乃至燕赵。
通以言教。
摄治相袭。
而无著述。
丞相淮阴王肱深器礼之。
年踰七十。
举为国都。
寻升统。
俄而小疾。
坐诵维摩胜鬘。
终卷而逝。
年八十有五。
遵赋性清高。
举止有法。
开户褰帷。
形无妄涉。
口靡俗谈。
目罔邪睹。
然而敬爱前脩。
抚循后进。
世罕其比。
光公终日。
遵方居齐州。
闻讣号恸。
闷绝从床坠地。
热血涌口。
其孝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昙遵。姓程氏。河北人。少厌世网投法出家。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恐染净戒还返俗焉。资学既明允当时寄。有魏擢为员外郎。二十有三情背朝官。复请光公以为师保。光以旧事舍而不度。遵跪启曰。今没命归依远崇至道。如不允副必从邪见坏及三宝。光审其情至。即度而授戒。因从禀学。功踰一纪。大乘顿教法界心原。并披析义理挺超时匠。手无异笔而变他成己。故谈述有续。而章疏阙焉。初出化行洛下。流演齐楚晋魏乃至燕赵。通传道务摄治相袭。丞相淮阴王肱深器之。德动贵重倾心奉礼。年馀七十。举为国都。寻转为统。后少觉有疾。便坐诵维摩胜鬘。卷了命终卒于邺下。时年八十有五。承化门人罕继其后。初遵赋志清高无为立性。褰帷开户标树方远。形无妄涉口不俗谈。动静自严不假方便。而敬爱宗师罕阶俦绪。光师终日。遵在齐州。初闻哀问不觉从床而坠。口中流血。其诚孝动人如此之类也。多游念慧有得机缘。温讲而终业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长安人,俗姓长孙。善属文,能诗,工草书。雅耽经史,尤乐佛书。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
俗氏长孙。
京兆长安人也。
祖冽鄂州司马。
考利涉隐居金陵。
则弱不杂俗。
恬恬终日而无所营。
始从张怀瓘学草书。
独尽笔妙。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以为得吾心。
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
忠所谓牛头六祖也。
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
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
学能者谓之南宗学。
学秀者谓之北宗学。
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
融得之居牛头山。
弟子以传授。
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
则既传忠之道。
精观久之。
以为天地无物也。
我无物也。
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独照。
能为万物主。
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
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
虎豹以为宾。
麋鹿以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
有慕其道者曰。
道者未有弟子。
相率为筑室。
图佛安僧。
蔚为精舍焉。
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
又自以为佛窟学。
佛窟之号自则始也。
一坐四十年。
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
则未尝有报谢。
礼拜者未尝而作起。
时岁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
召弟子曰。
汝其勉之。
至十五日夜遂坐殁。
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
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
父老皆泣曰。
师死矣。
已而视之果然。
凡则二十岁为僧腊。
五十有八而终。
善属文。
始授道于钟山。
序集融祖师文三卷。
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
南游傅大士遗风序。
又无生等义。
凡所著述辞理粲然。
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
会昌中例毁之。
其院为道门所有。
后开元寺僧正法光
于咸通乙酉岁。
遂徙碑于今所。
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