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惟俨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宪宗元和至武宗会昌间在世。
嗣药山惟俨,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
住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称华亭和尚,又称船子和尚。
撰《拨棹歌》三十九首,多歌咏渔人生活以寓禅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禅宗僧侣,药山惟俨法嗣。
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约中唐元和、会昌间人。
住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因谓之华亭和尚、船子和尚。
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四有传。
其诗今存40首。
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机缘集》)中凡收39首,多咏歌渔人生活以寓禅理,与张志和《渔父词》句法相同。
五灯会元》、《观林诗话》、《至元嘉禾志》、《艺林伐山》等书中亦有引录。
《全唐诗续拾》据以上诸书,收入德诚诗作40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德诚,蜀东武信人。
初参澧州药山俨禅师
云:“子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
”后乘小舟住秀州洙泾(后析松江),以纶钓舞棹,随缘而度,号船子和尚,传法夹山。
遂覆舟而逝。
咸通十年,僧藏晖即其处建寺焉。
有《棹歌二十九首》,吕益柔为序而刻之。
今载《机缘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尔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至秀州华亭。泛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适来祗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不须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和尚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日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乃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毋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居华亭静安寺。相传七月十五日,胥村人来请俨赴村郭之会,乘小船,见捕虾者,俨买一斗啖之,约返时付钱。及还,俨无钱,吐活虾盈斗还之。俗称俨为虾子和尚,称静安寺为虾子道场。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虾子和尚。
名智俨。
居华亭静安寺。
七月十五日。
村郭设盂兰盆。
寺僧赴请殆尽。
惟俨在寺。
有胥村人嗣来召僧。
而无僧可召。
欲拉往。
曰。
但归办置。
吾随来也。
乘小舠而行。
见捕虾者。
从买一斗索水。
啖之无遣。
谓渔者曰。
斋回还汝直。
且叮咛舟子勿泄。
至村。
舟子不能忍。
斋家闻此。
厌薄之。
不请上坐。
席地一饭而无衬。
以辱焉。
师欢然纳受。
还见渔者曰。
何饶舌。
今日斋无钱奈何。
渔者曰。
无钱但还我虾。
曰。
此易。
复索水饮。
随吐出活虾。
盈斗还之。
人以为异。
因呼名虾子和尚。
异迹颇多。
海滨人皆能言之。
及将灭。
敛蒲草为万馀绳。
悬廊庑间。
谓人曰。
与诸君作缘事。
遂坐脱。
人争赴施钱。
悬绳皆满。
用建佛阁于寺中。
至今寺称虾子道场。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智俨者,忘其姓字 ,俗称虾子和尚,居静安寺,旧俗七月望日为中元节,村郭设会,寺僧赴请殆尽。唯俨在寺,有胥村人来寺,因请偕之会所。舟行见捕虾者,俨从买一斗,索水啖之。谓渔者曰:“返,乃予汝钱。”诺之。及诣斋家,但席地一饭而已,无䞋施。还时,渔者索钱,俨赧然,徐云:“还汝虾何如?”复索水饮,随吐活虾盈斗,人始异之。将示寂,歛蒲草为万馀绳,悬诸廊庑,曰:“吾将作大缘事。”即坐蜕,人竞施钱,悬之绳,绳皆满,遂建佛阁。或曰:“寺地近海,弄潮者多。俨得钱,辄买鱼虾活之。人益以此相敬仰,施舍不绝,而放生日盛。今静安寺犹称‘虾子道场’云。”

人物简介

全粤诗
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清诗别裁集
字迹删,广东番禺人。
著有《咸陟堂诗集》。
○上人姓方氏,本名诸生,九谷先生弟也。
中年削发,不解其故,然既为僧,所著述皆古歌诗杂文,无语录偈颂等项,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拟之于古,其惟俨、秘演之俦欤?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又成鹫,字迹删,番禺人。父国骅,明季举于乡鼎革,后隐居授徒。成鹫年十三入学,后为名诸生。年三十五丧父,感念无常,别母学佛于鼎湖,晚栖大通古寺,号“东樵山人”。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藩使王朝恩,学使樊泽达,给事郑际泰盛誉之名,益显诗文最富,所著《咸陟堂前、后集》,识者谓其笔响风雷,崩山立海,凡蛮烟黑雨,渴虎饥蚊,草木离奇,剑啸芒飞,直归纸上。浙西陈元龙谓其文发源于《周易》,而变化于《庄》、《骚》,涵互呈豁,辨才无碍,诗在灵运、香山之间,时人以为非阿好。成鹫戒律精严,道范高峻,与贵人游,以宏鬯道妙为本,他无所及,遇人有所咨请。瞑目趺坐,寂然若无闻焉,年八十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