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求那跋摩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释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果。
本姓潘。
淮南人也。
常行苦节不衣绵纩。
笃好毗尼戒行清白。
道俗钦羡风誉远闻。
宋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
雅相叹贵厚加赈给。
以永初三年(昙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
名曰景福。
果为纲纪。
䞋遗之物悉以入僧。
众业兴隆大小悦服。
到元嘉六年。
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
果问曰。
此土诸尼先受戒者。
未有本事。
推之爱道。
诚有高例。
未测厥后。
得无异耶。
答无异。
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
答曰。
有尼众处不二岁学。
故言得罪耳。
又问。
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
答曰。
律制十僧得授具戒。
边地五人亦得授之。
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
又问。
几许里为边地。
答曰。
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
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
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
敬慎奉持如爱顶脑。
春秋七十馀。
元嘉十年而卒。
弟子慧铠。
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1—477 【介绍】: 南朝宋女僧。陈郡人,俗姓陈。十九岁出家于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帝深礼之。明帝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为都邑僧正。秉性刚直,在任清简。
比丘尼传·卷第二
宝贤。
本姓陈。
陈郡人也。
十六丁母忧。
三年不食谷。
以葛芋自资。
不衣缯纩不坐床席。
十九出家住建安寺。
操行精修博通禅律。
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
及孝武雅相敬待。
月给钱一万。
明帝即位赏接弥崇。
以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
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
甚有威风明断如神。
善论物理屈抂必释。
秉性刚直无所倾挠。
初晋兴平中净检尼。
是比丘尼之始也。
初受具戒指从大僧。
影福寺惠果净音等。
以咨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云。
国土无二众。
但从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
以元嘉十一年。
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
非谓先受不得。
谓是增长戒善耳。
后诸好异者。
盛相传习典制稍亏。
元徽二年法律颖师。
于晋兴寺开十诵律。
颍其日有十馀尼。
因下讲欲重受戒。
贤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
鸣木宣令诸尼。
不得辄复重受戒。
若年岁审未满者。
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
然后到僧局。
僧局许可。
请人监检方得受耳。
若有违拒即加摈斥。
因兹已后矫竞暂息。
在任清简。
才兼事义。
安众惠下。
萧然寡欲。
世益高之。
年七十七。
升明元年卒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5—485 【介绍】: 南朝齐女僧。毗陵人,俗姓孙。出家后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笃志精研,穷究经律。后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昭明精舍,从学者云集,道遂盛于东南。
比丘尼传·南齐
德乐。
本姓孙。
毗陵人也。
高祖毓晋豫州刺史。
乐生而口有二牙。
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
愿乐离俗。
父母爱惜而不敢遮。
至年八岁许。
其姊妹同时入道。
为晋陵光尼弟子。
具足以后并游学京师。
住南永安寺。
笃志精勤以昼继夜。
穷研经律言谈典雅。
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
宋大将军立王园寺(在枳园寺路北也)请移住焉。
到十一年有师子国比丘尼十馀人至。
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
同寺尼法净昙览。
染孔熙先谋人。
身穷法毁坏寺舍。
诸尼离散。
德乐移憩东青园。
乐咨请深禅穷究妙境。
及文帝崩。
东游会稽。
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学众云集从容教授。
道盛东南矣。
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也。
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
乐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
皆愿依止。
徒众二百馀人。
不聚䞋施岁建大讲。
僧尼不限平等资供。
年八十一。
永元三年卒剡。
有僧茂尼。
本姓王。
彭城人也。
节食单蔬勤苦为业。
用其䞋遗纪竹园精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06 【介绍】: 南朝梁女僧。安定乌氏人。本姓梁。年十二求出家,父母未许,至二十九岁方听之。住禅林寺,严遵律范,为梁武帝所重。后以年高,召见时听乘舆入内殿。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秀本姓梁。
安定乌氏人也。
祖畴征虏司马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
净秀幼而聪睿好行慈仁。
七岁自然持斋。
家中请僧转涅槃经。
闻断鱼肉即便蔬食。
不敢令二亲知。
若得鲑鳝密自弃之。
从外国沙门普练咨受五戒。
精勤奉持不曾违犯。
礼拜读诵昼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
父母禁之。
及手能书常自写经。
所有资财唯充功德不营俗好。
不衣锦绣不著粉黛。
如此推迁。
至十九方得听许。
为青园寺首尼弟子。
事师竭诚犹惧弗及。
三业勤修夙夜匪懈。
僧使众役每居其首。
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敬护常在左右。
时有马先生。
世呼神人也。
见秀记言。
此尼当生兜率。
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
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
二人惊怖。
唯秀淡然。
还房取烛始登阶。
复闻空中语曰。
诸尼避路秀禅师归。
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
一尼鼾眠睡中。
见有一人头柱殿。
语曰。
勿惊秀尼。
后时与诸尼同坐。
一尼暂起。
还见一人。
抵掌止之曰。
莫挠秀尼。
进止俯仰必遵律范。
欲请曜法师讲十诵律。
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
夜梦见鸦鹊鸲鹆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
同声唱言。
我当助秀尼讲。
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争设妙供。
后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
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
其日就坐更无馀伴。
起惧犯独以咨律师。
律师答言。
不犯。
秀观诸尼未尽如法。
乃叹曰。
洪徽未远灵绪稍隤。
自非正己焉能导物。
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
合众见之悉共相率。
退思补过惭愧忏谢。
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
律范清高。
秀更从受戒。
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
外严法禁内安禅默。
庶微称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
以大明七年八月。
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
秀麻衣藿食。
躬执泥瓦夙夜尽勤。
制龛造像无所不备。
同住十馀人皆以禅定为业。
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从其所集宜名禅林。
秀手写众经。
别立经台置在于堂内。
娑伽罗龙王二兄弟。
现迹弥日示其拥护。
知识往来无不见者。
每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
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讫摄心澍想。
即见二胡僧举手共语。
一称弥呿罗。
一称毗祛罗。
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
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
他日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
复请罽宾国五百罗汉。
又请京邑大德二旬大会。
第二日又见一胡僧。
合众疑之。
因即借问。
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
使守门者密加觇视。
多人共见从宋林门出。
始行十馀步奄忽不见。
又曾浴圣僧内外寂静。
唯有牺杓之声。
其诸瑞异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厚相礼待供施无废。
年耆力弱不复能行。
梁天监三年敕见听乘舆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
苦心闷不复饮食。
彭城寺慧令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
谓是兜率天宫。
见净秀在其中。
令即嘱之。
得生好处勿忘将接。
秀曰。
法师兄是大丈夫。
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
令闻秀病往看之述梦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小间。
自梦见幡盖乐器在佛殿西。
二十二日请相识僧会别。
二十七日告诸弟子。
我升兜率天。
言绝而卒。
年八十九。
释志湛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齐州山荏人。
出家居人头山𠷢草寺。
寺即宋之求那跋摩
所立道场也。
至湛而规模犹未替。
湛于法华专务诵持。
将终之日。
梁沙门宝志悬知之。
谓武帝曰。
今日北方山荏县人头山𠷢草寺。
须陀洹果圣僧入灭矣。
扬都道俗闻之。
莫不北向致礼。
故湛之终也。
寂然掩息。
馀无病恼。
独于两手各屈一指而已。
识者以为西竺诚于此验所證果位。
盖谓一指初果。
二指则二果也。
是知湛寔初果云。
筑塔人头山。
其石灰泥土。
虽鸟兽莫污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志湛。
齐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
立行纯厚。
省事少言。
仁济为务。
每游诸禽兽而群不为乱。
住人头山邃谷中衔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读诵法华用为常业。
将终之日。
沙门宝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县人住今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
杨都道俗闻志此告。
皆遥礼拜。
故湛之亡也。
寂无馀恼。
端然气绝。
两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云。
若二果者舒两指。
验湛初果也。
还收葬于人头山。
筑塔安之。
石灰泥涂。
鸟狩不敢凌污。
今犹存焉又范阳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诵法华。
初死之时权殡堤下。
后迁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坏。
雍州有僧亦诵法华。
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来供给。
及死置尸岩下。
馀骸枯朽惟舌如故。
齐武成世。
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
见一处土其色黄白。
与旁有异。
寻见一物状如两唇。
其中有舌鲜红赤色。
以事闻奏。
帝问诸道人。
无能知者。
沙门大统法上奏曰。
此持法华者。
六根不坏报耳。
诵满千遍其徵验乎。
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灵异。
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
珍奉敕至彼。
集诸持法华沙门。
执炉洁斋。
绕旋而咒曰。
菩萨涅槃年代已远。
像法流行奉无谬者。
请现感应。
才始发声。
此之唇舌一时鼓动。
虽无响及而相似读诵。
诸同见者莫不毛竖。
珍以状闻。
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室云。
又元魏北代。
乘禅师者。
受持法华精勤匪懈。
命终托河东𦵮氏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陈宿世不愿处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寻得本时弟子。
语曰。
汝颇忆从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禅师者我身是也。
房中灵几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与纳室。
尔后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兴厌离。
端拱静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阉官自慨刑馀。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许之。
乃赍一部花严。
昼夜读诵礼悔不息。
夏首归山。
至六月末。
髭鬓尽生复丈夫相。
还状奏闻。
高祖信敬由来。
忽见惊讶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国花严一经因斯转盛。
并见侯君素旌异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恒州人。幼出家。学大论杂心。旋以唱演。负笈骤臻入关。住空观寺。复事弘扬。然言笑温雅。心𦚾宏博。时有问者。或素所未闻则合掌。答云某也学未及此。故诸大德以其有谦德而不敢加诮。仁寿初。诏送舍利于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将置塔掘基。得宋梵僧所记。遂以葬。瑞徵弗述。大业之季。终于所住。寿七十馀。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僧朗。
恒州人。
少而出俗。
希崇正化。
附从听众。
寻绎大论及以杂心。
谈唱相接归学同市。
入关住空观寺。
复扬讲席随方利安。
而仁恕在怀。
言笑温雅。
有在其席无闷神心。
宏博见知众所推尚。
时有异问素非所览者。
便合掌答云。
僧朗学所未通。
解惟至此。
故英声大德咸美其识分。
不敢蔑其高行也。
仁寿置塔。
下敕令送舍利于番州。
今所谓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宝塔是也。
初至州治巡行处所。
至果实寺便可安之。
寺西对水枕山。
荒榛之下掘深六尺。
获石函三枚。
二函之内各有铜函。
盛二银像并二银仙。
其一函内有金银瓶。
大小相盛中无舍利。
铭云。
宋元徽元年建塔。
又寺中旧碑云。
宋永初元年。
天竺沙门僧律。
尝行此处闻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
其后有梵僧求那跋摩
来居此寺。
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圣主。
大弘宝塔。
遂同铭之。
今朗规度山势惟此堪置。
暗合昔言谅非徒作。
事了还京住禅定寺。
讲习为务。
大业末年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新州(今新兴县)人。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生能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能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能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志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能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能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至蕲。
忍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曰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能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忍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从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能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归曹溪。
而武后中宗。
以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舍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诏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宪宗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释道晤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素隐温州之陶山。不怠进脩。人无知者。既示寂。遗体坚完不坏。其弟子辈。因布漆以奉之如生。后五年。忽举右手。如说法传香状。郡以事闻。诏赐紫伽梨。谥实相。至今。郡以雨晹祷。其灵验尤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晤者。
不知何许人也。
高趣放荡识量难赀。
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
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
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
晤于此进修靡怠。
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
身肉无沮如入三昧。
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
状若传香。
州官民庶异之。
以事奏。
敕赐紫袈裟。
谥曰实相大师。
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
凡诸入灭举其指者。
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
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
言已證二果欤。
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
捋之还屈。
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