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云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永嘉人。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代宗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少禀志操。
自出家受具。
即习大乘无少怠。
游方抵京师云华寺。
依澄观法师。
研究华严。
通畅法界之指。
凡诸经论。
莫不弘阐。
大历二年。
讨胜五台。
驻锡华严寺。
时五月。
方坐夏堂中。
啜茶次。
见老僧貌陋甚。
袒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
所持数珠。
借一观。
著遽授之。
转盻间失老僧所在。
著心以为异。
念曰。
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
而终获入圣寺者。
我其庶几哉。
间登般若经楼眺望。
适吉祥鸟。
翔舞虚空中。
羽毛茜绚。
鼓翼趋东北去。
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
朗照寺内。
久之而灭。
同房法等。
祝曰。
若果菩萨垂意者。
当再发。
果发如初。
因独往金刚窟致礼。
倦而假寐。
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
寤睹一翁。
形服殊古朴。
著起执其手。
问何从来。
曰山外求粮来。
曰居何地。
曰台山。
翁问著。
师何为在此。
曰久闻金刚窟。
故随喜来耳。
曰师欲困睡耶。
请就所止啜茶。
遂相持东北行。
距精舍。
翁扣门。
呼均提者三。
一童子应声出。
年可十四五。
发齐眉。
短褐才及胫。
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
因直升堂坐揖。
著坐其傍。
童子进茶毕。
又进酥酪。
味隽永。
咽之神府澄爽。
而栋宇床座器用。
皆金玉迟象玳瑁物。
其华靡瑰玮。
槩非人间世也。
翁问著所营治。
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
曰务求大乘。
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
且问齿腊。
曰三十一矣。
曰师纯淑如此。
自今至三十八。
则福根德芽。
茂殖于兹地矣。
遽起谢著曰。
吾老倦欲偃息。
师可去。
著请留一宿。
曰师有二伴待归。
可留邪。
且师执情未尽。
故欲留耳。
著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
而伴亦安敢顾恋乎。
曰持三衣否。
曰受戒来持之。
曰又道执情当尽。
竟起挥手别。
著方趋出。
翁曰。
听吾一偈。
即唱曰。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竟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呼均提送著。
且拊著背再。
著偕童子。
至金刚窟前。
问童子曰。
此寺何名。
童子曰。
师以为此窟何名。
著曰名金刚。
曰金刚下有二字。
师能忆否。
曰无乃为般若字乎。
童子莞然曰。
此正般若寺也。
复唱曰。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真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忽然俱灭。
回望向遇翁处。
则白云荏苒。
而涌出地寻丈许。
成五彩霓。
有菩萨乘狮子其上。
而诸菩萨围绕四散。
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
无复见时。
则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
亦诣窟礼敬。
而适与著会。
著问其所得。
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
著因为陈述上事。
六僧怅惋。
尤知罪障所累
著隐居山中终其身。
元和中。
门人文一追状其事。
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无著。
永嘉人也。
识度宽明秉操贞礭。
留神大道约志游方。
抵于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
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
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
肆欲观圣人之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
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
少顷而灭。
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现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
方坐假寐。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用来居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东北。
见精舍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
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锦墩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
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腊几何。
三十一矣。
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
欲偃息也。
著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谢曰。
蒙宣密偈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敢忘指决。
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
翁唤均提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
此何伽蓝不悬题额。
童子指金刚窟。
反问著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
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㖟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悢悢盈怀歔欷不已。
叹曰。
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
犹在乎耳。
谛观山翁立处。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寻常许。
变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师子。
而诸菩萨围绕。
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
群像与偕灭。
著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将还至窟前作礼。
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
诸僧奔走。
良久寂无所睹。
著遂陈遭遇。
六人悔责不见圣容。
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
著遂隐此山而终。
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
识度宽明。
秉操贞确。
留神大道。
约志游方。
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
研习华严之教。
大历二年。
入五台山。
欲观圣人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于堂中啜茶。
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
问曰子从南方来。
还赍数珠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
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
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
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
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
悠飏少顷。
同房僧法等。
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现。
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
望中致礼。
方坐假𥧌。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
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问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
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东北见精舍。
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
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
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
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锦墩。
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
擎玳瑁器。
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师出家来。
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﨟几何。
三十一。
师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
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
从山外来。
困极欲偃息也。
著曰。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
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
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
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
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
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
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谓曰。
蒙宣密偈。
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
敢忘指决。
翁唤均提。
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
至金刚窟。
反问著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
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
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
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
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
面上无瞋。
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
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
恍惚之间。
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怅怅盈怀。
歔欷不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性相,字莲宗,姓高氏,江宁人也。
父贫,樵薪自给,无以为家。
尝采荻江渚,昏夜莫依,栖芦林中,席地独卧,蚊蚋交集,不以为苦,盖形同土木亡怀自适。
虽未染道迹,已别具忍力矣。
稍长,遂厌樊笼,就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薙染为僧。
复禀具足于慧云律师,虽同参法侣共出一门,而闻道早晚,更相尊师,有可为无,实亦若虚。
下问不耻,况在高明。
由是以律严己,以谦下人。
处卑弥光,声闻自远。
慧云迁化,相乃焚修塔院,礼诵《华严》,寒暑不辍。
四众推许,请宏法牒,临坛演戒,亹亹忘疲。
晚主金陵极乐寺,示寂寝寮,世寿僧腊均未详,建塔玉环山右,与慧云相次,本相志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远清,字澄芳,新安人也。
夙具畸姿,雅怀高素。
既谢尘俗,遍游名胜。
初习贤首,精通教观。
负簦南来,至止越邦。
慧云律师方说戒于武林灵隐,夜㝱有人语云:“明日有文殊化身来乞戒,可方便为彼授之。
”翌旦,清率众趋坛,执弟子礼。
慧云惊异,问:“所从来。
: “自北五台。
向虽宏法,尚未近圆,久慕道风,今欲归依。
”慧欣然应许,兴辞而退。
及法期已届,大众登坛,清独未至。
慧复忆前㝱方便摄授,因遣人探询,清果有恙,不可以风。
慧云感彼神语,不吝慈悲,统众就之,一时三坛方便授受。
清既得戒,怀宝而归。
径造五台,精研律部,善达意旨,开遮无碍,尤善属文。
尝谓古有戒坛,自明以来岁久封锢,欲兴此举,非叩帝阍,其道末由,乃具文疏,略述梗槩。
因内宦奏之,时神宗御极,雅重佛法,览疏大悦。
遂奉旨南下,诏慧云赴五台,振兹法雷,弘尔象教,并敕两街及内使御马监张然,赍衣钵锡杖赐之。
说戒三年,敕建圣光永明寺,更赐紫衣金帛,恩荣重渥,莫与比数。
乃值寇盗,戎马骚动,慧云讲演一期,竟尔南归,命清继席。
遂终三载,无违圣谕,法戒大兴,果符神兆。
世寿僧腊,均无可考,唯灵塔一区,长峙五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馨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馨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馨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馨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