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闻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5—1322 【介绍】: 元僧。山东东昌人,号云岩,俗姓刘。年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至元末,世祖召见,命主建康天禧、旌忠二寺,日讲《法华》、《楞严》、《金刚》、《华严》等经,赐号佛光大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志德号云岩。
山东东昌镏氏子也。
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和尚
真定法照禧法师大弘慈恩宗旨于龙兴寺。
径从之学而尽得其蕴。
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
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
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
命主天禧旌忠二刹。
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
特赐佛光大师之号。
每与七众授戒。
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
至于然香然顶指为终身誓。
居久尽出衣钵新其殿庑楼阁。
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
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
德独以律绳自。
徒众谨饰出止。
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百。
故犯者摈之。
居天禧三十馀年。
一衲一履终身不易。
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
以苦诵丧明。
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
空中散花如雨。
因示微疾。
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犹诵经不辍。
顷之辞众安坐而化。
世寿八十八。
龛留二十一日。
颜貌红润如生。
阇维舍利无算。
会者数万人。
塔江宁张家山。
学士赵孟頫为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志德,号云岩,东昌镏氏子也。年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后闻真定法照禧,大宏慈恩宗旨于龙兴寺,径从之学,而尽得其蕴。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特赐“佛光大师”之号。每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热香顶指为终身誓。居久之,尽出衣钵,新其殿庑楼阁。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德独以律,自绳徒众,谨饰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百,故犯者摈之。居天禧三十馀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以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坐空中,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犹诵经不辍,顷之,辞众安坐而化。世寿八十八,龛留二十一日,颜貌红润如生,阇维舍利无算,会者数万人,塔江宁张家山。学士赵孟頫为铭。
僧道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40 【介绍】: 唐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文。随玄宗至洛,时大建论场,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有《对御论衡》、《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道氤俗姓长孙氏。长安高陵人。父容殿中侍御史。氤少擢进士第。后遇梵僧。心愿出家。事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元宗幸洛。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开元二十八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长安高陵之长孙氏。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而娠。逮娩香气芬复。童稚俊秀。学成中进士科。亲里被荣耀。尝有梵僧。分卫过其门。饭已欲去。顾曰。已暮。因留宿。晤语至夜分。梵僧多称道出家功德。及晓辞行。未远即不见。氤由是无仕宦心。遂事京邑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弟子。而薙染焉。登具后。勇习经论。先是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使为西方赞。以验其才力。辞丽意真。读者若身生净域。而目接尊容也。礼师顾左右。叹赏久之。且宣言于众。以为氤之论议。诚不可及。上闻诏与良秀法修。随驾幸洛阳。俄述净业障经疏。疏成。御史李竫请。于天宫寺开演。时一行禅师奏。建论场于福先寺。召集天下英髦之士。学兼内外者。竖立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诸大义宗。以示佛法之盛。于是众共推氤。首升座。而六科之辩。卒皆屈伏。一行叹而谓其人曰。法有所凭。吾死亦足矣。既而驾还。诏扈从如初。适得小疾表辞。帝遣中使赐方药。诏曰。法师服食此方并药。所患必痊。愈早来西京相见也。其顾遇若此。属一行迁化。葬蓝田铜人原。送者自东宫已下。京官九品以上。与士庶男女。无虑数万人。诏设斋。氤作表白法事。宰相张燕公说独趋前执氤手曰。释门后彦。寓内罕俦。幸为我录向所作悼文。以重箧笥。 开元十八年。诏于华萼楼。定二教优劣。道士尹谦。对语失次。论宗乖舛。诏赐氤绢五百疋。用旌其能。帝注金刚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消灭。则获阿耨菩提。终疑其谬。而未遽下笔。遂诏问氤。氤对以为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莫之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薰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豁然悟入。氤且为疏之。以讲青龙西明崇福三寺。皆用香泥。筑讲堂地。士之执新疏而听者。日盈千数。著对御论衡一卷。大乘法门五卷。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终有遗表进呈。帝遣内给事贾文镶。宣诏吊慰。赠帛五十疋。以助安厝。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于终南山逍遥园侧。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氤。
俗姓长孙。
长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御史。
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因有娠焉。
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
意行太任之胎教也。
逮乎诞弥异香芬馥。
成于童稚。
神气俊秀学问详明。
应进士科一举擢第。
名喧曰下。
才调清奇荣耀亲里。
后有梵僧扣门分卫。
饭讫愿寓宵宿。
氤接之谈话。
言皆诣理。
梵僧称叹。
明晓辞诀方出门。
闪然不见。
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
乞愿出家。
将知良珠度寸。
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
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
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
请益无替。
及登戒法旋学律科。
又隶经论。
如是内外偕通矣。
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
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
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
斯须已就。
其辞典丽。
清净佛国境物庄严。
临文若现前矣。
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
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
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
辩给难詶善于立破。
礼师仰其风规。
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
氤之论端势若泉涌。
从此闻天供奉朝廷。
玄宗幸雒。
敕与良秀法修随驾。
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
其疏亦氤之著述也。
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
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
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
集于洛京福先寺。
大建论场。
氤为众推许。
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
竖立大义六科。
敌论诸师茫然屈伏。
一行惊异曰。
大法梁栋伊人应焉。
余心有凭。
死亦足矣。
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
乃有小疾上表。
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
法师将息。
朕此药并方甚好。
服食必差。
所患痊愈早来西京。
其顾遇也若此。
仍属此际一行迁神。
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
推氤表白。
法事方毕。
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
释门俊彦宇内罕匹。
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
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
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
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
道士尹谦对答失次。
理屈辞殚论宗乖舛。
帝再三叹羡。
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
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
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
初玄宗注经。
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
虽提兔翰颇见狐疑。
虑贻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
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
奏曰。
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
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
更沈注想自发现行。
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
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
续宣氤造疏矣。
四海向风学徒鳞萃。
于青龙寺执新疏。
听者数盈千计。
至于西明崇福二寺。
讲堂悉用香泥。
筑自水际至于土面。
庄严之盛京中甲焉。
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
遣门弟子赍遗表云。
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
得陪缁伍许自精修。
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
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
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
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
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
泉门自掩安沐尧风。
夜台一归宁逢舜日。
有定瘗于苍陇。
无再谒于丹墀云。
时帝览恻怛。
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
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
奉问氤弟子等。
闻法师迁神寂灭。
痛惜良深。
未审拟于何处安厝。
赐到绢帛等。
圣恩追悼。
生荣死哀光于僧伍。
俗寿七十三。
僧腊五十三。
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
白塔存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谦,号圆澄大师,绍兴间为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宝云寺住持。见所撰《摹刻宝云通公法师真赞书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出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峰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礼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
乃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参。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见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会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师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师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师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居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师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有曰我不见有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宗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宗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续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俗姓贾,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少习举业,弱冠弃所学祝发,受具戒于成都甘露寺。年二十二游大慈讲筵,继谒晦庵光于正法寺、讷堂辨于六祖寺、土庵圭于东林寺。后出峡,首抵公安二圣,又游南岳、庐山,经苏、湖至杭。谒佛鉴禅师于育王寺,被命侍香。佛鉴迁径山,复命知藏。寻游金陵,依痴绝冲于钟山二年。复归径山,被命首众。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初住建宁府瑞岩禅寺。后历住临江军瑞篁山惠力禅寺、隆兴府泐潭山宝峰禅寺、黄龙山崇恩禅寺、建昌军资圣禅寺、瑞州黄檗山报恩光孝禅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袁州仰山太平兴国禅寺。五年,入住福州雪峰崇圣禅寺。九年,入住庆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禅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卒,年八十。有参学编《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觉此撰《行状》。 释惟一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七九五八
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资州(治今四川资中)人。
墨池贾氏子。
少年入道,以敏慧闻,长受具于成都甘露寺,入大慈讲筵。
历主建宁瑞岩、仰山、雪峰、天童,焦山等刹。
宋亡,抗节不屈。
至元十八年九月卒,年八十。
今存《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
见该书所附《行状》,参《释氏疑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