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孝嗣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印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馀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印。
姓朱。
寿春人。
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
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
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
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
后进往庐山。
从慧龙咨受法华。
龙亦当世著名。
播于法华宗旨。
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
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
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点招僧大集。
请印为法匠。
听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
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
印戒行清严禀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愠不彰。
时仗气之徒。
问论中间。
或厝以嘲谑。
印神彩夷然曾无外意。
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
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
以齐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8—499 【介绍】: 南朝齐南彭城人。
仕宋以军功累官至广州刺史。
入齐,为平北将军,累迁益州刺史、侍中,曾镇压益部山民。
预废郁林王,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
东昏侯永元元年,率军攻北魏,先胜后败,改任江州刺史。
东昏侯杀大臣徐孝嗣等,危惧不安,在寻阳起兵,至建康,败死。
吴苞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濮阳鄄城人,字天盖,一字怀德。
善《三礼》及《老》、《庄》,宋明帝泰始中过江,与刘瓛共聚徒教学。
齐郁林王隆昌初,征为太学博士,不就。
始安王萧遥光及江祏、徐孝嗣共为立馆于钟山下教授,时称其为儒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99 【介绍】: 南朝齐济阳考城人,字景昌。江祏弟。初为南郡王常侍,迁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府州事。齐明帝永泰元年为侍中。东昏侯立,失德,祀欲更立萧遥光,兄祏迟疑不决,事泄,同日见杀。
全齐文·卷二十五
祀字景昌,济阳考城人。
永明末为南郡王国常侍,延兴初,明帝引为骠骑东阁祭酒,兼秘书丞,建武中,出为晋安王宝义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入为卫尉卿,永泰末,奉遗诏为侍中。
东昏初,与兄┙及刘暄、始安王遥光、徐孝嗣、萧坦之为六贵,寻谋废立,与┙俱诛。
中兴初赠散骑常侍、太常卿。
徐世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 【介绍】: 南朝齐新蔡人。
齐东昏侯在位有宠,自殿内主帅超迁直閤骁骑将军。
帝有杀戮,皆其用命。
枉杀徐孝嗣,得封临汝县子。
后与茹法珍、梅虫儿争权,帝稍恶其凶强。
永元二年初谋逆,事发被诛。
萧昭胄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景胤。
萧子良子。
武帝永明八年,为宁朔将军、会稽太守。
明帝永泰元年,帝诛高、武子孙,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反,败死。
明帝死,东昏侯立,杀大臣徐孝嗣等,江州刺史陈显达反,昭胄惩往时之惧,逃奔江西,变形为道人。
崔慧景举兵,出投之,兵败,首出投台军。
后谋废东昏自立,事泄伏诛。
沈升之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吴兴人。
徐孝嗣故吏。
郁林王隆昌末,尝说孝嗣无卷入皇室内部斗争,宜谢病辞归。
孝嗣改容谢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
出家。
住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云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观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云居上首。
中书即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云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神僧宝志。
呼云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又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时云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释智顺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
琅耶临沂人。
年十五。
事钟山智度为沙门。
少颖异。
博通群经。
尤精涅槃成实。
门徒数百。
尝罹俗事所折困。
而顺无易所守。
竟陵文宣王厚遇之。
延居冶城寺。
司空徐孝嗣高其行。
师承之。
及东昏不德诛孝嗣
孝嗣子绲。
赖顺营护而免。
尝夜有盗。
而使令者获之。
顺留密室中。
黎明遗以金帛而导之善。
乃遣去。
游禹穴。
寓云门。
名振江左。
而神情肃物。
见者惧焉。
天监中卒。
寿六十。
临终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鸟。
门人窆之寺侧。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智顺。
本姓徐。
琅琊临沂人。
年十五出家。
事钟山延贤寺智度为师。
少而聪颖笃志过人。
虽年在息慈。
而学功已积。
及受具戒秉禁无疵。
陶练众经而独步于涅槃成实。
讲说徒众常数百馀人。
尝以事生非虑颇致坎折。
而贞素确然其徽无点。
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
为修治城寺以居之。
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
奉以师敬。
及东昏失德孝嗣被诛子绲逃窜避祸顺身自营护。
卒以见免。
绲后重加资俸。
一无所受。
尝有夜盗顺者。
净人追而擒之。
顺留盗宿于房内。
明旦遗以钱绢。
喻而遣之。
其仁洽笃恕如此。
后东游禹穴止于云门精舍。
法轮之盛复见江左。
顺为人谦虚恭恪。
形器若神风轨严厉。
动无失厝。
故士庶瞻礼常有惧焉。
以天鉴六年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一。
初顺之疾甚不食多日。
一时中竟忽索斋饮。
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顺。
顺咽而还吐。
索水洒漱。
语和云。
汝永出云门不得还住。
其执节清苦皆此之类。
临终之日房内颇闻异香。
亦有见天盖者。
遗命露骸空地以施虫鸟。
门人不忍行之。
乃窆于寺侧。
弟子等立碑颂德。
陈郡袁昂制文。
法华寺释慧举又为之墓志。
顺所著法事赞及受戒弘法等记。
皆行于世。
阎式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式一作彧,天水人,从李特入蜀,为始昌令,李雄僭号,累迁尚书令。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