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绪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释慧亮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董氏。
东阿人。
师事慧静。
有高名。
能讲法华涅槃大小品。
过江止何园寺。
学徒云委。
颜延之张绪叹曰。
安汰玉振于前。
斌亮金声于后。
微言妙论。
将绝复兴。
此岂易得哉。
元徽中殁。
寿六十三。
著通玄论。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亮。
姓姜。
先名显亮。
为东阿靖公弟子。
少有清誉。
时人呼靖为大师。
亮为小师。
虽年望未逮而风轨继之。
后立寺于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十地等。
学徒云聚千里命驾。
后过江止何园寺。
颜延张绪眷德留连。
每叹曰。
安汰吐珠玉于前。
斌亮振金声于后。
清言妙绪将绝复兴。
太始之初庄严寺大集简阅义士。
上首千人。
敕亮与斌递为法主。
当时宗匠无与竞焉。
宋元徽中卒。
春秋六十三矣。
著玄通论。
今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遐业。
陆慧晓侄。
少为同郡张绪所知,仕至扬州别驾。
东昏侯永元初,始安王萧遥光谋废帝自立败死,坐被收,旋被杀。
释道琳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四
释道琳。
本会稽山阴人。
少出家有戒行。
善涅槃法华诵净名经。
吴国张绪礼事之。
后居富阳县林泉寺。
常有鬼怪。
自琳居之则消。
琳弟子慧韶为屋所压头陷入胸。
琳为祈请。
韶夜见两胡道人拔出其头。
旦起遂平复。
琳于是设圣僧斋。
铺新帛于床上。
斋毕见帛上有人迹。
长三尺馀。
众咸服其徵感。
富阳人始家家立圣僧坐以饭之。
至梁初琳出居齐熙寺。
天监十八年卒。
春秋七十有三。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道琳。
本会稽山阴人。
少出家有戒行。
善涅槃法华诵净名经。
吴国张绪礼事之。
后居富阳县泉林寺。
寺常有鬼怪。
自琳居之则消。
琳弟子慧韶为屋所押。
头陷入肩。
琳为祈请。
韶夜见两梵道人拔出其头。
旦起遂平复。
琳于是设圣僧斋。
铺新帛于床上。
斋毕见帛上有人迹。
皆长三尺馀。
众咸服其徵感。
富阳人始家家立圣僧坐以饭之。
至梁初琳出居齐熙寺。
天监十八年卒。
春秋七十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9—514 【介绍】: 南朝梁吴郡人,字延符。
张绪子。
少好逸游,不持操行。
年三十,始修身改节,尤明《老》《易》。
仕齐历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
齐武帝时,尚书令王俭用事,充与俭有隙,被免官。
齐明帝时,为义兴太守,为政清静。
萧衍开府,为大司马咨议参军。
梁武帝天监初历吏部尚书,举选平允,后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登堂讲说,皇太子以下皆至。
官终吴郡太守。
卒谥穆子。
全梁文·卷五十四
充字延符,吴郡人,宋太光禄大夫永从孙。齐永明中,行抚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免,起为中书侍郎,转给事黄门侍郎明帝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梁台建,以为大司马咨议参军,迁梁国郎中令祠部尚书,领屯骑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除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徵拜国子祭酒,历左卫将军、尚书仆射,除吴郡太守,十三年卒,赠侍郎、护军将军,谥曰穆子。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辩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住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大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旻所扣问。
辄摧衄。
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
使竺道生。
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今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旻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辞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而旻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
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法主。
旻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逮梁天监五年。
诏僧正慧超。
到房请。
与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帝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诏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犹云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云。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诣之。
颙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以其月六日。
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问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旻。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送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云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云。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会稽人,字淹源。
美风仪,善谈吐,为王俭、张绪所称。
仕至扬州中从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长沙人,字东野。有隽才,长于诗文。仕楚。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年仅十八,亦列为十八学士之一,楚人以为荣。马希广之变,仲雅闭门不出。周行逢强署为判官,负气滑稽,触怒行逢,乃放之邵州。后结庐山寺,暇日观群僧剥棕树,咏诗见志,曰:“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其负气不屈如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2—? 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中部地区)人,后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有巂才,仕楚湖南马氏,起家昭顺观察判官。文昭王马希范开天策府,仲雅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后南唐军入潭州,遂屏迹隐遁。后周显德时,周行逢召为节度判官,辞不往,遂流放邵州。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三、《三楚新录》卷二、《旧五代史》卷一三三、《新五代史》卷六六、《十国春秋》本传。仲雅长于诗文,与李宏皋、刘昭禹等人齐名。所著诗文百余卷曾流行于世,文辞华艳,李九皋称其“诗如美女,善调脂粉”(《类说》卷五六引《古今诗话》)。《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若干,《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序1首。
唐诗汇评
徐仲雅(922-?),字东野,其先秦中(今陕西)人,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少有俊才,长于诗文。初为眧顺军观察判官。天福四年,晋高祖授马希范天策上将军,希范设天策府文学馆,仲推年十八,为十八学士之一,时人荣之。周行逢为式安节度使,署为判官,固辞。行逢怒,放之邵州。《全唐诗》存诗六首,残句若干。

作品评论

《玉壶清话》
文莹至长沙,首访故国马氏天策府诸学士所著文章。擅其名者,惟徐东野、李宏皋尔。遂得东野诗,浮脆轻艳,皆铅华妩媚,侑一时尊俎尔。
五代诗话引《雅言杂载》
湖南徐仲雅与李宏皋、刘昭禹齐名。
所业百馀卷,并行于世。
《耕夫谣》一首云:“张绪逞风流,王衍事轻薄。
出门逢耕夫,颜色必不乐。
肥肤如玉洁,刀拗丝不折。
半日无耕夫,此辈总饿杀。”
张龟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诸暨人。
张绪子。
从范浚学,服习不懈,为同舍生所推重。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卷七
字若韫,怀宁人,松翰观察孙女,疏斋知政女,桐城姚逊修明经室。有《婉真阁集》。
众香词
若韫,幼极聪慧,九岁能诗词,通经史。
逊修亦名家子,博学长才。
于归后,妆阁分题,萼楼拈韵,不减当年张绪风流。
其集多清新隽逸之句,方子砚钵手授二词,以存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