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圆寂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颍川人,俗姓陈。博览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时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琳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济法寺。贞观初移住龙田寺。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诗五首。(《全唐诗》无法琳诗。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陈氏。颍川人。寓居襄阳。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关。住京师济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论。以语涉谤讪下狱。后徙益部。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
襄阳人也。
其先居颖川。
世业儒。
琳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郢。
隐青溪山中。
所学益进。
肆口而说。
肆笔而书。
其文采皆粲然。
骇观听。
寻以孔李二教。
与吾释为三。
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
然李尚清虚。
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窥者。
吾将求以尽见之。
于是纵发戴冠。
稍入其类。
隋义宁初。
仍获隶籍宫观。
素善庄老。
每谈演。
道士率悦服。
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张伪葛妄。
无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住京师济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窃反俗。
为太史令。
以旧习深忌佛法。
四年条具佛法。
无益国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听之。
诏集京师大德问。
琳答诏。
以为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西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虽形乏养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
以成大顺。
祜沾幽显。
岂局小违。
上智之人。
依佛语故为益。
下凡之辈。
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奕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写表状。
流布近远。
使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无势。
于时道俗有明达者。
皆作文檄以非奕。
而上终以先入为主。
卒莫之听也。
琳因著破邪论。
文多不录。
论出。
上稍寤。
奕所奏且寝。
东宫庶子虞世南。
爱之为之序。
奕愈不惬。
复与其党。
造论以斥佛圣。
薰莸既杂。
或者疑焉。
琳为著辨正论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释之。
其序曰。
昔宣尼人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
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
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
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
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
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
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论之与也。
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
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
遂著斯论云。
可谓鼓兹法海。
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俊争骛。
莫不叶堕柯摧。
云消雾卷。
但此论。
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尔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贞观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宫旧邸。
置龙田寺。
琳爱其静僻。
即居之。
众举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秦世英。
出入东宫。
间摘琳论中语。
风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诽谤。
太子以为然。
转以闻上。
上怒。
诏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遗教经脩行。
否则亦从汰去。
仍逮琳推勘。
琳自诣公廷。
就缧绁。
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故不相体悉。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于渎之喻。
琳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贤。
与夫管蔡。
皆兄弟至亲。
或许祭以天子礼乐。
或以车七乘。
放之有邻。
此无它。
善恶之报也。
书曰。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方今天下一家。
其谁非亲。
老子曰。
吾师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师善入泥洹。
绵绵若存。
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
刘李之徒。
无所知识。
既师老子。
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
世莫能知。
故著论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
并据史籍。
非敢于国家。
有所论议。
如是辨对。
二十馀番。
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
辨正论信毁交报篇。
以为念观音者。
临刃无伤。
汝当自试。
可至诚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将刑汝。
若念观音果验者。
政亦无伤。
若无验者。
则欺妄之罪。
必不汝贷。
七日后诏问曰。
有所念否。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护群生。
苟非势至垂机。
即是观音降迹。
故琳于七日以来。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
昨诏念观音。
如何却念朕邪。
琳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与观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观音也。
且琳所著论。
特欲晓人心地耳。
陛下过听。
而加之罪。
虽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损一毛。
上稍寤。
诏减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关。
以疾卒于菩提寺。
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摄论。
后以接待结众缘。
琳之至百牢。
序抚循之。
备尽恩意。
及死。
犹枕其膝。
哭泣踊躄。
如亲戚。
营葬东山之巅。
树白塔。
勒铭志之。
道士秦世英。
旋为御史韦悰所弹。
死大理狱。
琳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法琳。
姓陈氏。
颖川人。
远祖随宦寓居襄阳。
少出家。
游猎儒释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从道问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
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
精会所归咸肆其抱。
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
气扬采飞方陈神略。
隋季承乱。
入关观化。
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
昔在荆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
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
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
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
假被巾褐从其居馆。
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
道侣服其精华。
膜拜而从游处。
情契莫二共叙金兰。
故彼所禁文词。
并用咨琳取决。
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
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
武德初运还莅释宗。
拥帙延光栖惶问道。
以帝壤同归名教。
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
乃住京师济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未能抗也。
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
莫不惧焉。
乃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适。
琳愤激傅词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
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犹未施行。
奕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无势。
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业缘曲垂邪正。
但经是奕之所废。
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
琳情正玄机独觉千载。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
乃著破邪论。
其词曰。
庄周云。
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诗书礼乐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伦。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风易俗。
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
六府九畴。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畅远途。
诚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
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
斯并六合之寰块。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
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
原夫实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师体斯妙觉。
二边顿遣万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
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焰销。
扇惠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
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为法王也。
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独称调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泽。
然而理深趣远。
假筌蹄而后悟。
教门善巧。
凭师友而方通。
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龙宫之旨。
古谍今书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万叶。
垂至道于百王。
近则安国利民。
远则超凡證圣。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
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乌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开神。
或通感适化。
及白足临刃不伤。
遣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具诸史籍其可详乎。
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
僧惟绍隆佛种。
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
必无废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应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伦之所同弃。
恐尘黩圣览。
不可具观。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审其逆顺议以真虚。
佛以正法远委国王。
陛下君临斯当付嘱。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傅词。
文有三十馀纸。
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
野无遁贤朝无遗士。
家藏一本咸诵在心。
并流略之菁华。
文章之冠冕。
茂誉于是乎腾广。
昏情由之而开尚矣。
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广露其情。
则皂隶不尘其道。
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
故奕奏状因之致寝。
遂得释门重敞。
琳寔其功。
东宫庶子虞世南。
详琳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各造邪论贬量佛圣。
昏冒生灵衒曜朝野。
薰莸既杂时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给赐王公。
僧等并放还桑梓。
严敕既下莫敢致词。
五众哀号于槁街。
四民顾叹于城市。
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
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袭启闻范究宗领。
登即大赦还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琳矣。
琳频逢黜陟。
誓结维持。
道挫世情良资寡学。
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
撰辩正论一部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昔宣尼入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峻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
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乎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
诱劝成则其从如云。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置龙田寺。
琳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众所推美举知寺任。
从容山服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黄巾秦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琳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见有众侣乃依遗教。
仍访琳身据法推勘。
琳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
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雠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老子习训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谦光。
仁风形于四海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
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迹。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
著兹辩正论。
有八卷。
略对道士。
六十馀条。
并陈史籍。
前言实非谤毁家国。
自后辩对二十馀列。
并据琳词。
具状闻奏。
敕云。
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
有念观音者。
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能无伤不。
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诉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
役毒流行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因。
比德连踪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惟念陛下。
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不为抂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
即是观音。
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但琳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
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琳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
经理所苦。
情结断金。
晓夕同衾慰抚承接。
及命将尽在序膝上。
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
乃召诸关旁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经籍通佛理。
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
体道开俗言无品藻。
将护游僧用为家操。
本住京辇后移梁益。
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
道俗栖投往还莫寄。
序乃宅寺关口。
用接远宾。
故行侣赖之。
咏歌盈耳。
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
审英饰诈。
乃奏弹曰。
窃以大道郁兴。
冲虚之迹斯阐。
玄风既播。
无为之教寔隆。
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异。
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
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
家藏妻子门有姬童。
乘肥衣轻出入衢路。
杨眉奋袂无惮宪网。
健羡未忘观缴在虑。
斯原不殄至教式亏。
请寘严科以惩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诛。
公私怪其死晚。
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击其风韵。
缛锦缋其文思。
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
又善应机说导。
即事骋词。
言会宫商义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陈。颖川人。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隋季承乱。权舍法服。武德初运。还莅释宗。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者。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行之。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间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释。琳愤激传词。侧听明敕。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天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琳乃著破邪论。原夫实相杳冥。法身凝寂唯我大师。量法界而与悲。揆虚空而立誓。现生秽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岭。则火宅𦦨销。扇慧风于鸡峰。则幽途雾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翊卫。宣涅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但以时运未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乃梦金神于永平之年。睹灵骨于赤鸟之岁。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人。或慧解闻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帝王以之加信。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谨上破邪论一卷。用拟传词。东庶宫子虞世南。详琳著论。乃为之序。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乃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生狗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怨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吾师者。善入泥洹。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知著兹辨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具状奏闻。敕云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䜣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至于限满。忽神思飘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斯寔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恩。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州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下赦。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乃召诸关傍道俗。葬于东山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居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终于贬所。略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日售荷担。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问曰。谁边受学此经。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云即得见性成佛也。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怪能不识文字。乃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叹服。号为行者。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自谓己曰。本誓求师而贪住寺。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终于下风请教也。未几造焉。忍师睹能气貌不扬。试之曰。汝从何至。对曰。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如是劳乎井臼。率净人而在先。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忍虽均养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辞在壁见解分岐。揭厉不同浅深斯别。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呜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小子识之。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围绕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咸闻象藏。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途尽归圆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思布露而奉迎。欲归依而适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非邀君也。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微目瞑全身永谢。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鸟连韵以哀啼。猿断肠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间眼灭吾畴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后加漆布矣。复次蜀僧方辩。塑小样真肖同畴昔。能曾言。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开元十一年。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欲函归海东供养。有闻击铁声而擒之。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缣复袷。非人间所有物也。屡经盗去。迷倒却行而还褫之。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寄香十斤并诗。附武平一至。诗云。大师捐世去。空留法身在。愿寄无碍香。随心到南海。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为撰铭赞。宋之问书。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宋公闻法欢喜。向塔乞示徵祥。须臾微风渐起。异香裛人。阴雨霏霏。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韬称疾不赴。遣明象赍传法衣钵。进呈毕给还。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塔曰元和正真也。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每遇上元烧灯。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盗周思琼叛换。尽焚其寺塔将延燎。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烟熛向逼二僧对舁。轻如夹纻像焉。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通曰。一言知心更无疑贰。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秀师则否。通曰。是法宁选缁白。得者则传。周封诸侯乃分分器。同姓异姓别也。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非坚洛叉有强弱。但由射势力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信衣至能不传。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言。受传衣者命若悬丝。如是忍之意也。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行化行则不足。故后致均部之流。方验能师之先觉。不传无私吝之咎矣。故曰。知人则哲也。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唐僧。
吉州庐陵人,俗姓刘。
初见禅宗六祖慧能,深器异之。
后居青原山静居寺,阐扬禅法,开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
后传法于希迁。
开元中圆寂,敕谥洪济大师,门徒尊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镭氏。庐陵安城人。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思惟嘿然后闻曹溪法席之盛。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又道不落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祖将示寂。谓思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苟得其人。何患不信。吾今留衣。永镇山门。以绝争端。汝当分化。无令断绝。思得记莂。住青原山净居寺。有沙弥希迁。问于六祖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谁。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兀坐。想念而已。第一座咄曰。汝师兄名行思。汝师所言寻思者。政欲使汝依附师兄。语意分明。汝何迷执。迁便礼辞祖龛。径造净居。思问曰。子何来。迁曰曹溪思曰。将得什么来。迁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恁么用到曹溪作么。迁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思曰。汝今识吾否。迁曰。识又争能得。又问。和尚出岭来多少时。思曰。我却不如汝早晚离曹溪。迁曰。希迁不从曹溪来。思曰。我亦早知你去处也。迁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思问迁汝什么处来。迁曰。曹溪。思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者个么。迁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思曰。子莫曾到西天否。迁曰。若到即有也。思曰。未在更道。迁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思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即令迁驰书到南岳曰。汝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去。迁至彼。未呈书。便问让和尚云。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沈沦。不慕诸圣解脱。让休去。迁回。思问。曰。子送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思曰。作么生。迁举前语。却曰。发日蒙和尚许鈯斧子。便请。思垂一足。迁礼拜神。会来参。思问什么处来。会曰。曹溪。思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已。思曰。犹滞瓦砾在。会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思曰。设有与。你向什么处著。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庐陵未作么价。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跗而逝。僖宗谥弘济。塔号归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唐僧。润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树皆萎。其年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即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闻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威见忠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忠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忠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以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仙菌且不复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寺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长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忠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有凌霄藤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藤更生。
人不之信。
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惠忠。俗姓王氏。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遂夙夜精勤。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道俗观者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卒谥无际大师。《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浮而归。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玄宗时住台州开元寺。为鉴真弟子。自天宝元年起,即追随鉴真东渡,历经艰险,至天宝十二载,始抵达日本。代宗广德元年鉴真卒后,曾作诗伤悼。又撰《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记鉴真渡海事迹,仅存残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台州开元寺僧,鉴真弟子。自天宝元年(742)起,即追随鉴真东渡,历经艰险,至天宝十二载始抵达日本。代宗广德元年(763)鉴真卒后,曾作诗伤悼。又撰《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记鉴真渡海事迹,仅存残文。日人真人元开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思托,与唐东渡名僧鉴真同时。
鉴真圆寂后,曾作悼诗一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范氏。世居兖州乾封大范村。父峻朝不喜三宝。见辄唾骂之。或加欧焉。邻小字麟儿。生数岁。见僧则加敬。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游岱宗。道由范氏。邻一见之。拜求出家。问曰。父母许否。对曰。不令知之。知则遭箠挞矣。师先行某且至。律师行未五里。而邻遽及之。遵洛染削。宛如宿契。十一年忽辞归宁觐。其父则丧明。其母则逝。已三载矣。然邻欲知母所在处。夜诣岳庙。敷具诵法华经。求见天齐王。王果召邻问故。邻曰。母王氏之亡已。经除服。敢问王今何所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邻曰。何罪。王曰。坐生和尚时食鸡卵。且取白傅头疮。邻悲号委顿。恳王原恕。曰业非他力所能免。为师计者。可即往鄮山礼阿育王塔。邻诘朝。遵途到寺。于舍利塔前。投筹膜拜。至四万数。俄闻呼邻声。仰见母在云气中。曰谢汝之力。生忉利天。特来报汝。复至关辅。以讲解得誉。肃宗时。选入内殿。善占叙。时辈靡及。诏赐紫方袍。充供奉。代宗永泰中。不空重译诸经。邻与馆职之选。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子邻姓范氏。
兖州乾封大范村人也。
父峻朝不喜三宝。
或见桑门必加咄唾。
有问其故即欲驱焉。
邻生已数岁。
小字邻儿。
见著袈裟者则生慕羡之意。
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游于代宗。
经范氏之舍。
邻一见之喜贯颜色。
拜求出家。
问曰。
父母云何。
对曰。
不令堂亲知。
知则遭箠挞矣。
师但先去某乃影随。
律师行五里间。
邻已至矣。
及洛寺受教之易。
若甘之受和焉。
染削已或名志邻。
至十一年忽思二亲。
辞归宁觐。
其父丧明母终已三载矣。
因诣岳庙求知母之幽趣。
即敷坐具诵法华经。
誓见天齐王为期。
其夜岳神果召邻。
问何故恳苦如是。
邻曰。
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
敢问大王。
母今何在。
王顾簿吏。
对曰。
王氏见系狱受苦。
邻曰。
我母何罪。
王曰。
生和尚时食鸡卵。
又取白傅头疮。
坐是之故。
职汝之由。
邻悲号委顿求王请免。
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
然则为法师计。
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
或可原也。
邻诘朝遵途。
到句章山寺叩头哀诉。
五轮著地礼毕投策至四万数。
俄闻有呼邻声。
若蔡顺之解。
望空见云气中。
母谢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故来报汝。
倏然不见。
邻后求解经论至于关辅间。
外学兼通美声籍甚。
以名僧之选。
恒入肃宗内殿应奉。
高其舌端精于捷对。
御前口占叙述皇道。
时辈靡及。
敕赐紫方袍。
充供奉僧。
代宗即位。
更崇释氏。
永泰中不空重译仁王护国密严等经。
邻与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静保寿寺圆寂分职證义。
并良贲润文。
邻莫测其终。
先所礼塔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翠微。
茅庵基。
及井存焉。
井实方池。
其水碧色。
缘苔泛泛。
然辞人游者诗咏绝多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范。兖州乾封大范村人。父峻朝。不喜三宝。或见沙门。必加咄唾。邻生已数岁。见著袈裟者。则生慕羡。开元初。东都广爱寺。庆修律师。经范氏之舍。邻一见之。喜贯颜色。拜求出家。问曰。父母云何。对曰。师但先去。某乃影随。律师行五里间。邻已至矣。及洛寺染削。至十一年。忽思二亲辞归宁觐。其父丧明。母终已三载矣。因诣岳庙。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诵法华经。誓见天齐王为期。其夜。岳神果召邻。问何故恳苦如是。邻曰。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敢问大王。母今何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邻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时。食鸡卵。又取白傅头疮。坐是之故。职汝之由。邻悲号委顿。求王请免。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然则为法师计。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邻诘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头哀诉。五轮著地礼毕。投策至四万数。俄闻有呼邻声。望见云气中。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来报汝。倏然不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
襄阳人。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
年十六出家本郡寺。
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
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
至德初。
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
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
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
大历十三年卒。
年五十六。
谥能觉。
仍赐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
讳祖心。
南雄始兴人也。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明年试经业。
而公独献诗。
得奏名。
剃发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于是弃之。
入丛林。
谒云峰悦禅师。
留止三年。
难其孤硬。
告悦将去。
悦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公至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悦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曰。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曰。
一茎两茎斜。
僧曰不会。
福曰。
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公从容游泳。
陆沉众中。
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许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纤疑在。
不到无学。
安能七纵八横。
天回地转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岩真禅师。
真与语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殁。
乃还黄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纳。
后来南公迁住黄龙。
公往谒。
泐潭月禅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谓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乔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学之学。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医寓漳江。
转运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禅学。
见杨杰次公。
而叹曰。
吾至江西。
恨未识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见南也。
公立见公剧谈。
神思倾豁。
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
及情与无情共一体。
时有狗卧香卓下。
公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
公立不能对。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
又尝与僧论维摩曰。
三万二千师子宝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碍。
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
为别假异术耶。
夫难信之法。
故现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来自有之物。
何故复令更信。
曰。
若无信入。
小必妨大。
虽然既有信法。
从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楼阁门前才敛念。
不须弹指早开。
扄善财一去无消息。
门外春来草自青。
其指法亲切。
方便妙密。
多类此。
南公入灭。
公继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于务。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而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州。
虚大沩以致公。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公曰。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已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
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为天人师。
今则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户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岂可复为也。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公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公为举其纲。
其言光明广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识。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还同说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说。
其食要在自己亲尝。
既自亲尝。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达磨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亦复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显。
要在自己亲见。
若能亲见。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观一切语言文字。
皆是表显之说。
都无实义。
如今不了。
病在甚处。
病在见闻觉知。
为不如实知。
真际所诣。
认此见闻觉知。
为自所见。
殊不知此见闻觉知。
皆因前尘而有分别。
若无前尘境界。
即此见闻觉知。
还同龟毛兔角。
并无所归。
师直闻所未闻。
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
承谕昔时开悟。
旷然无疑。
但无始已来习气。
未能顿尽。
然心外无剩法者。
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若起此心。
翻成认贼为子也。
从上以来。
但有言说。
乃至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
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
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
却是心外有法。
而可尽之。
譬如灵龟曳尾于涂。
拂迹迹生。
可谓将心用心。
转见病深。
苟能明心。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心法既无。
更欲教谁顿尽耶。
公以生长极南。
少以宏法。
栖息山林。
方太平时代。
欲观光京师。
以饯馀年。
乃至京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尽礼迎之。
庵于国门之外。
久之南还。
再游庐山。
彭器资之守九江。
公见之。
器资从容问公。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闻其说。
公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岭南能。
可以想见公人物。
黄龙南公。
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
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众矣。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之见。
或慢谤。
承颜接辞。
无不服膺。
公既腊高。
益移庵深入。
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 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传。
赞曰。
公于南公圆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语。
此老为克家之子。
呜呼陨此伟人。
世间眼灭。
惟此未尝不心折。
读其陈迹。
尚若雨霁之夕。
望东南之月。
皎然万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