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步还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史失其姓。以精进闻。少寻师。至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受佛驮先尊者禅法。三年有胜力。佛驮器赏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因其增重。有佛驮跋陀者。禅法之宗。声名甚著。严请东游。传法利生。乃从俱还。至关中。久之跋陀为秦僧挤嫉。如匡山。严因依止山东。禅诵而已。义熙十三年。宋武西征。还至山东。始兴王恢从驾过严庐。与两比丘。各禅坐寂然。恢弹指。皆举目即敛。不与言。恢心奇之。加敬焉。即启武帝。延还都。初无肯行者。而严乃行至都。住始兴寺。恢又造东郊寺居之。即枳园也。元嘉五年。共沙门宝云。译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严不受别请。食时至。持钵入聚落一饭。跏趺终日。严自念少于戒有缺犯。疑当见于弃法中。乃航海至天竺。请异尊者决之。尊者为入定。登内院问慈氏。慈氏曰。已得戒。严大喜。至罽宾无疾而化。寿七十八。罽宾法。若比丘化者。必分凡圣地。以阇维之。严有精进实行。而人未知之。将阇维于凡地。而重不可举。至圣地而轻。以故知严得道也。
名僧传抄
西凉洲人也。
才干清秀。
业行精恳。
菜蔬布衣。
博施慈爱。
□□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
有所犯。
后受具足。
恐不得戒。
积年禅观。
不能自决。
大为忧苦。
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
汎海重至天竺。
以事问罗汉。
罗汉复不能决。
乃为入定。
往兜率问弥勒。
弥勒答云得戒。
严大欢喜。
于是步还至罽宾。
无疾而卒。
时年七十八。
弟子智羽智达。
传此语(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渐深三年功踰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是彼国禅匠。严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涂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问不与言。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恢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莫肯行者。既屡请恳至。二人推严随行。恢怀道素笃礼事甚殷。还都即住始兴寺。严性爱虚靖志避諠尘。恢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严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严在寺不受别请。常分卫自资。道化所被幽显咸服。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严公至当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恒见鬼来吁可骇畏。时迎严说法。严始到外堂。刘氏便见群鬼迸散。严既进为夫人说经。疾以之瘳。因禀五戒。一门宗奉。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少而游方无所滞著。禀性冲退不自陈叙。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于是步归至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办。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严弟子智羽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徵瑞。俱还外国。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