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朗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十六国时北凉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聪敏出群。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东晋末,由龟兹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神僧传·卷第三
昙无忏。或云昙摩忏。中天竺国人也。六岁遭父忧。独与母居。见沙门达摩耶舍。以忏为其弟子。习学小乘。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莫敢往者。忏哭而葬之。王怒欲诛忏。忏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莫违大义。何为见怒。傍人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之。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忏乃密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德。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忏以久处致厌。遂辞往罽宾。欲演大乘彼国不合。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有人牵之在地。忏警觉。谓是盗者。如此三夕。闻空中语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以枕之。忏乃惭悟别置高处。夜有盗之者。数过提举竟不能动。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盗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忏尝告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蒙逊不信。欲躬见为验。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忏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谓蒙逊曰。鬼已去矣。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境内获安。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遣使迎之。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后又慰辞以迎。蒙逊既吝忏不遣。又迫魏之强。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忏因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蒙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忏。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临发之日忏乃流涕。告众曰。忏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岁宋元嘉十年也。远近咸共嗟焉。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见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
幼孤。
母佣织毾㲪。
取资以养之。
六岁使师达摩耶舍。
十岁习小乘五明学。
诵经日万言。
莫有敢抗者。
时白头禅师号宿纳。
谶攻离不能屈。
疑其有异书。
求教焉。
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
谶读而悟。
乃集大众悔过。
年二十。
诵二百万言。
而大乘诸经。
披玩略尽。
兄以善调象。
获幸于王。
佗日王之白耳象死。
王诛之。
令曰。
敢收葬者。
夷三族。
谶收葬之。
卫卒执以闻。
王怒趣烹谶。
谶曰。
王以法杀。
弟以义收。
此天下之通理也。
王由是加敬。
谶于咒尤效验。
号大咒师。
尝与王山行乏水。
咒石使觱沸。
诸国闻之交聘。
久之奉涅槃前分。
并菩萨戒本。
游罽宾。
罽宾皆小乘违之。
之龟兹。
止姑臧传舍。
疑有盗。
枕经以寝。
梦人引衣语曰。
此如来解脱藏也。
敢忘敬乎。
遂惊悟。
置经高处。
盗果饶力不能举。
旦日谶负经去。
盗以为神。
向之忏谢。
沮渠蒙逊据凉土。
然待谶尤勤至。
于是请译经本。
谶以未习华语。
不即许。
居三年。
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辞制工密。
文藻妍富。
沙门慧嵩道朗等。
深相推重。
犹以涅槃品数未足。
乞西还究寻之。
凡四十二卷。
曰。
此经本三万五千偈。
此方才百万言耳。
吾所出者。
止一万偈。
谶多异迹。
魏拓拔焘闻其名。
遣使迎请。
谕云。
知逊尊宠。
若不遣。
顾有兵耳。
逊因表留谶。
魏又遣高平公李顺。
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
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
谕曰。
昙摩谶道德广大。
朕思一瞻礼。
可驿驰以至。
逊谓顺曰。
臣奉事朝廷。
无所负。
上信邪言见逼。
何耶。
前表乞留谶。
今遽来追。
此臣师也。
愿与俱死。
死要不免。
迟疾亦非所较也。
顺曰。
王诚款先著。
遣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义。
故显加殊礼。
今乃以一胡道人。
亏损大功。
失朝廷待遇之意。
窃为大王不取也。
逊曰。
如太常言固美。
弟恐情不副此耳。
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
求涅槃后分。
逊忿其去。
且恐为魏得也。
遣刺客中路杀之。
寿四十九。
闻者为流涕。
宋元嘉十年也。
初谶出关日。
谓送客曰。
业对至矣。
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者。
从谶受菩萨戒。
谶曰。
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
既诣谶。
谶忽怒。
进曰此夙障也。
进复精勤三年。
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
同夕十馀人梦如进所见。
进于是又诣谶。
谶望见大惊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
沙门道朗
盖同梦者。
愿下其腊。
兄事进。
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
菩萨地持经。
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
后谶果出此经。
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浮陀跋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觉铠。
西域人也。
少有节橾。
习三藏。
尤精毗婆沙论。
常诵持以为心要。
元嘉元年至西凉。
沙门道泰志用强果。
少游诸国。
得毗婆梵本。
十四年请跋摩译之。
道泰笔受。
慧高道朗等详正。
凡百卷。
乱离亡失四十卷。
后归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
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论。
常诵持此部以为心要。
宋元嘉之中达于西凉。
先有沙门道泰。
志用强果。
少游葱右遍历诸国。
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
还至姑臧。
侧席虚衿企待明匠。
闻跋摩游心此论。
请为翻译。
时蒙逊已死子茂虔袭位。
以虔承和五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
即宋元嘉十四年。
于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
泰即笔受。
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馀人考正文义。
再周方讫。
凡一百卷。
沙门道挻为之作序。
有顷魏虏托跋寿西伐姑臧。
凉土崩乱。
经书什物皆被焚荡。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乱西反。
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昙智。
姓王。
建康人。
出家止东安寺。
性风流善举止。
能谈庄老。
经论书史多所综涉。
既有高亮之声。
雅好转读。
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
高调清彻写送有馀。
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
并深加识重。
僧虔临湘州携与同行。
萧守吴复招同入。
齐永明五年卒于吴国。
年七十九。
时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
并无馀解。
薄能转读。
道朗捉调小缓。
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
慧光喜骋飞声。
释慧哲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襄阳赵氏子。
陈季始依建初璚公。
璚时为大僧正。
貌正紫。
众号乌璚。
后依彭城宝璚。
貌洁晢。
号白璚。
皆大进所业。
然性矜伐傲诞。
俄而徙事兴皇道朗
以究所未至。
尝行路遇雷雨。
从容徐步达寺。
则水满靴矣。
平居视瞻无回。
举止必循规矩。
善护根门。
节量口腹。
便利涤沐。
虽以赴请信宿俗舍。
未或见其污秽。
故识者伏其持守云。
嗣开三论。
光价斯倍。
遂领徒归乡里。
住城西望楚山龙泉寺之光福禅房。
涅槃三论递互弘阐。
轮下三百馀人。
成器传灯可五十。
慧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璿慧楞等。
开皇十七年四月。
卒于龙泉。
寿五十有九。
葬西望山。
沙门慧响文其墓碑。
响思力遒强。
辟道衡尤加敬。
又洪哲闲大小乘。
世号前后哲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哲。
姓赵氏。
襄阳人。
识度弘朗业操清远。
出家已后南趣杨都。
会陈国文昌载隆三宝。
僧正琼公精理入神净行纯备。
微衔紫相。
世号乌琼。
帝尚重焉。
奉为大僧正也。
监护法城为物依止。
陈氏王族归戒所投。
自馀槐棘无敢造者。
住建初寺。
祯明元年忽然坐逝。
葬楼湖之山。
天子哀之。
以黄麾诸杖。
卫送墓所。
初未结顷。
所住寺塔三日光现因而告终。
道俗异焉。
时彭城寺宝琼者。
善讲说有风采。
形相奇白世号白琼。
事见别传。
哲初参听其讲大开令业。
聚徒讲说。
屡发新声。
以慧悟自矜颇怀傲诞。
承兴皇道朗神辩若剑罕有当锋。
因而从其言晤。
往复移时答对逾远。
哲大异之。
即从伏听。
沈隐微密自然通解。
而威容自矜动止怀法。
曾于行路忽遇雷雨霈汪 哲从容如常不失规矩。
时泻靴水安行达寺。
行步详序视瞻不眄。
转身徐顾无妄乖越。
时人呼为象王哲也。
又善护根门节量口腹。
便利涤沐罕有延滥。
所以召请俗舍信宿经时。
皆不睹其流秽。
叹美增盛。
及讲三论俊朗之响重光先价。
引众溯流届于本邑。
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龙泉寺。
常以弘法为务。
涅槃三论递互相续。
学士三百馀人。
成器传灯可有五十。
即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璿慧楞等是也。
各领徒属所在通化。
开皇十七年四月卒于龙泉。
时年五十有九。
葬于四望山寺。
弟子惠嵩等竖碑于本住。
沙门惠向制文。
向有奇才。
思力遒壮。
为总管薛道衡所重。
嵩有学声多所游贯。
今住京都频扬讲说。
时周邑有洪哲者。
统闲大小每开法肆。
以达解之望徵延慧日故。
西楚传号为前后两哲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23 【介绍】: 隋唐时僧。其先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祖世避仇徙南海,后迁金陵。俗姓安。幼时由父携之谒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七岁从法朗出家。隋时讲法于会稽嘉祥寺,听众常至千人,时称“嘉祥大师”。后住长安日严寺,成“三论”注疏,创三论学派。唐高祖设十大德统领众僧,吉藏在其列。有《中论疏》、《百论疏》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吉藏,开皇中住会稽嘉祥寺。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吉藏族姓安氏。其先安息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七岁出家。隋开皇末诏住慧日寺。唐初敕住延兴寺。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时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谛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陈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藏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邀藏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藏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藏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而藏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藏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吉藏。
俗姓安。
本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广之间。
后迁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见于真谛。
仍乞詺之。
谛问其所怀。
可为吉藏。
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
父后出家名为道谅。
精勤自拔苦节少伦。
乞食听法以为常业。
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
然后远弃。
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
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随闻领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岁投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禀妙达指归。
论难所标独高伦次。
词吐赡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
酬接时彦绰有馀美。
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问转高。
陈桂阳王钦其风采。
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禹穴成市问道千馀。
志存传灯法轮相继。
开皇末岁。
炀帝晋蕃置四道场。
国司供给。
释李两部各尽搜扬。
以藏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礼事丰华优赏伦异。
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
别教延藏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
见其状则傲岸出群。
听其言则钟鼓雷动。
藏乃游诸名肆。
薄示言踪。
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
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禅门钲鼓。
树业光明道俗陈迹。
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
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
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
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
随散建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无尽。
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
逮仁寿年中。
曲池大像举高百尺。
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当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缘。
旬日之间施物连续。
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
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隋齐王暕夙奉音猷。
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临第并延论士。
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
皆来总集。
藏为论主。
命章陈曰。
以有怯之心。
登无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释解颐之谈。
如此数百句。
王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
充曰。
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
时沙门僧粲。
自号三国论师。
雄辩河倾吐言折角。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
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
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
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
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
探取义科重令竖对。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
并䞋吉祥麈尾。
及诸衣物。
晚以大业初岁。
写二千部法华。
隋历告终。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处卑室。
昏晓相仍竭诚礼忏。
又别置普贤菩萨像。
帐设如前。
躬对坐禅观实相理。
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及大唐义举初届京师。
武皇亲召释宗。
谒于虔化门下。
众以藏机悟有闻。
乃推而叙对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庆赖。
仰泽穹旻。
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
语久。
别敕优矜。
更殊恒礼。
武德之初。
僧过繁结置十大德。
纲维法务宛从初议。
居其一焉。
实际定水钦仰道宗。
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
两以居之。
齐王元吉。
久揖风猷亲承师范。
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
藏任物而赴。
不滞行。
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
敕赐良药。
中使相寻。
自揣势极难瘳。
悬露非久。
乃遗表于帝曰。
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寻得除愈。
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
悲恋之至遗表奉辞。
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藏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斋时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
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
东宫以下诸王公等。
并致书慰问。
并赠钱帛。
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
乃通慰曰。
诸行无常。
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
惟怀弘于般若。
辩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
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奈苑遽掩松门。
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
迹留人往弥用悽伤。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远树续风声。
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
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
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习。
决滞疑议。
听众忘其久疲。
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
贞素之识或所讥焉。
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在昔陈隋废兴。
江阴凌乱。
道俗波迸。
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
故目学之长勿过于藏。
注引宏广咸由此焉。
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终日。
制死不怖论。
落笔而卒。
词云。
略举十门以为自慰。
夫含齿戴发。
无不爱生而畏死者。
不体之故也。
夫死由生来。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见其初生即知终死。
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文多不载。
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
敷传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迹于蓝田之悟真寺。
时讲京邑亟动众心。
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释靖玄 朝代: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七岁为郡学诸生。
隋初受老子法。
俄悉谢去。
专志经部。
而频升高座。
允迪玄徒。
禀具已后。
声闻益播。
然以秦凉习俗浇薄。
欲𨤲正之。
以永慧命。
诏从焉。
即颁进脩之法。
下河右使依用。
元德太子。
尤加钦挹。
降令召至。
仍俾大兴善道场。
盛弘讲会。
时粲法师在座谓曰。
西土自道朗至今尔其接轸矣。
会文帝升遐。
郁兴禅定。
遂应诏居之。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无疾而化。
春秋四十有三。
玄姿性慈恕。
遗言必弃骸林野。
于是其乡里慧严遵行之。
旋收舍利。
搆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
冀州沙门明则。
文以铭之。
用旌厥德。
明则始犹未有声誉。
及制觉观寺碑。
仆射杨素见而奇焉。
且奏住仁寿宫三善寺。
东都译经。
又入馆知缀缉。
薛道衡曰。
则公之文。
屡发新采。
英英独照。
隋末卒。
有文集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靖玄。
姓赵氏。
天水人也。
识度淹弘清鉴悬远。
七岁任郡学生。
勤阅三冬艺该六典。
皇隋肇运便业李张。
名预黄巾身同观宇。
呼吸沆瀣吐纳阴沆。
每思五千道德良非造真。
七诫超升本为浮诡。
乃舍其巾褐服此伽梨。
澄练一心专宗经部。
时年在息慈频登法匠。
华夷钦仰缁素属目。
受具已后声势转高。
遂使化靡陇西扇荣河洛。
以秦凉荒要佛法浇侈。
将欲结其颓网布此遗矰。
具列正法要务奏上文皇。
蒙敕允述纶言奖拔。
登下河右颁条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翘想钦揖。
爰降令旨远召京华。
玄遂恭承嘉惠来翔帝宇。
有令于大兴善道场盛弘法会。
飞轩鸣玉杖锡挈瓶。
总萃观风德音通被。
纵远论体舒散疑踪。
能使难者由门解宣尽力。
时璨法师居坐谓曰。
自河凉义侣则道朗擅其名。
沿历至今。
尔其接轸。
代不可削。
斯人在斯。
由此显誉京师。
绰然高步。
会高祖升遐郁兴禅定。
遂应诏住焉。
常转梵轮弘匠非少。
大业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无疾而化。
春秋四十有三。
初玄生平言论慈悲为主。
每许遗骸弃之林野。
有天水同侣沙门慧严。
追想昔言送尸山麓。
肌肉已尽。
便鸠聚遗身。
搆兹塼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
树铭塔所用旌厥德。
沙门明则为文。
则本冀人。
通玄儒有才慧。
纳言敏行。
尤所承统。
文藻虽驰时未之赏。
乃制觉观寺碑。
物亦不悟。
仆射杨素见而奇之。
由斯一顾方高声问。
奏住仁寿宫三善寺。
东都译经又召入馆专知缀缉。
隋末卒于所住。
有集行世。
薛道衡每曰。
则公之文屡发新采。
英英独照。
其为时贤所尚也如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