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多用民间方言,举“能”“残”二字为例:
今浙江方言:“能”字读阴平声,作“如此”、“这样”解,如“能好”“能大”,或即后来的“恁”字。杜诗中也常见;如“稻米炊能白”,“群小谤能深”,“衣马不复能轻肥”,“多才依旧能潦倒”,就是说这样白,这样深,这样轻肥,这样潦倒。若作“能够”解,便说不通。他本改“改席台能迥”句的“能”字作“为”字,就由于不了解这个“能”字的意思。
唐人变文《持世菩萨》卷有云:
朱唇旖旎,能红能赤;雪齿齐平,能白能净。
四个“能”字也作“这样”解。唐诗中如韩愈“杏花两株能白红”,皮日休“桧身浑个矮;石面得能䫜”,白居易“食糪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宋词中如吴文英“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李之仪“舞柳经春只瘦;游丝到地能长”,文天祥“乾坤能大”等等,不胜屈指;元曲里也许更多,可知它是民间习用语。近人张相撰《诗词曲语辞汇释》,引杜“多才依旧能潦倒”,白居易“檗能苦兮梅能酸”,李之仪“游丝到地能长”诸句,说这几个“能”字都是“只”字的意思;我以为作“这样”解较妥。惟杜诗《义鹘行》的“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句的“能”字,则确当作“只”解。
用“残”字者,如:
二十二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三绝句》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洗兵马》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自金光门出道归凤翔…》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登牛头山亭子》
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闻说真龙种,仍残旧骕骦。——《秦州杂诗》之五
未有开笼日,犹残旧宿枝。——《鹦鹉》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偶题》
以上诸“残”字若作“凋伤”、“破敝”说,皆不可通。赵次公注解《秦州杂诗》云:“残者馀也,唐人语以馀为残。”又解《偶题》“铜柱”句云:“残者,常馀此物耳。”甚是。
他如《宿花石戍》云:“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暂往白帝复还东屯》云:“复作归田去,仍残获稻功。”连前后文玩之,二“残”字亦应训“馀”。惟《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锦里残丹灶,花溪得钓纶”,《老病》:“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则“馀”“凋”两义皆通。
赵注说以“残”为“馀”是“唐人语”,却未尽然。案庾信《舞媚娘》歌:
少年惟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留残”即是留馀(黄庭坚《西江月》词:“杯行到手莫留残”,用此),是六朝已如此。
又案敦煌变文《燕子赋》有云:
若实夺燕子宅舍,即愿一代贫寒,朝逢鹰夺,暮逢鸱算,行即着网,坐即被弹,经营不进,居处不安。日埋一口,浑家不残。
“浑家不残”,是说全家不留馀一人也。《降魔变文》:
舍利弗道力不思议,神通变现甚希奇。辞佛故来降外道,次第总遣大风吹,神王叫声如电吼,长蛇擿树不残枝。
“不残枝”是说不留馀枝也。《舜子变》:
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出来报官,浑家不残性命!
“浑家不残性命”是说全家不馀留性命也。(以上蒋礼鸿君告我,见其所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据此,可见以“馀”为“残”,实是民间方言。
白居易去杭州诗有云:“渭北庄犹在,钱塘俸尚残。如能便归去,亦不至饥寒。”“俸尚残”谓俸尚有馀也,“三年请俸禄,颇有馀衣食”句可证。
又案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朱虎残》条有云:
武康民朱泰,事母甚孝,为虎所搏而去,泰大呼云:“虎暴杀我,母将无所依。”虎遽舍之。泰后安健如故,乡里号“朱虎残”
“虎残”犹云“虎口馀生”。此又可见以“馀”为“残”不但六朝唐代,宋时民间方言还是如此。